约是在2018年的时候,日本种植的可以带皮吃香蕉,开始步入国内消费者的视线年“带皮吃的香蕉”才在日本上市)。
近几年日本推出产自冈山县的“Mongee banana”(超级厉害香蕉)、新泻县的“越后香蕉”、北海道的“946香蕉”都是可以连肉带皮一起吃的香蕉。
相关报道重点与之前的“热度”水果殊途同归,重点还是放在了匠人精神、农业科学技术、高昂售价以及独特卖点上。

不过不同于晴王葡萄、巧克力甜柿、玫珑蜜瓜等众多产自日本并被我们接受、夸赞的水果一样,中国花了钱的人“带皮吃的香蕉”兴趣不高。
最初国内报道相关新闻时,就有诸多网上的朋友表示:“带皮吃的香蕉”卖点太过“鸡肋”。
也确实,香蕉本来就是一种很“懂事”的水果,果皮易剥,食用方便,皮能不能吃并不是消费者的“刚需”。
另外,论甜度,市面上早有“超甜蕉”,比售价600——1000日元/根(当下约合31——52块钱)“带皮吃的香蕉”可便宜不少。

论营养成分,虽然研究表明香蕉皮在某些成分上高出香蕉果肉,但也并非其它食物不含的独特成分。
论口感味道,即便“Mongee banana”等日本香蕉的果皮再薄、再软且不涩,口感和味道也不如只吃果肉好。
还有重要的一点,即便有中国消费者想要尝试“带皮吃的香蕉”,因日本香蕉并未获准进入我国市场,是不能进口的水果,根本就吃不到。
大家在网上看到国内博主发的相关测评视频,所谓日本产“带皮吃的香蕉”要么是假的,要么是非正规渠道进入。

日本在推广新兴水果时总爱宣扬“匠人精神”,以“Mongee banana”为例,据说是冈山一果农耗时40年才研究出来的品种。
另据新闻媒体报道,“Mongee banana”的关键技术在“冻结解冻觉醒法”,具体是先把香蕉种子置于零下60度的寒冷环境,然后解冻、育苗,再把树苗移植到23℃——27℃左右的设施环境种植。
由于信息源于日媒报道,因此对Mongee banana培育的科学可靠性,不予置评。
我和大多数网友一样,在最初了解“带皮吃的香蕉”时,也怀疑过就是一个推广概念。
有如此想法是因为日常生活中吃过果皮薄、软且不涩的“带皮香蕉”,但毕竟没吃过日本产的,不能武断的定论。

不过从科学方面出发,不用所谓的“匠人精神”,没有“冻结解冻觉醒法”的前提,普通香蕉成为“带皮吃的香蕉”也有较高的可行性。
事实上,只要了解香蕉果实的生长发育和采后特性,便知获得有着薄、软且不涩香蕉皮同时甜度较高的香蕉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。
本来吃香蕉皮就是个“鸡肋”的事情,所以只简单从香蕉果皮的发育和糖分的转化两个角度聊。

研究表明,大多数香蕉品种在现蕾后的5——60天内果皮厚度在不停增加,50——60天后果皮厚度开始下降,以主栽品种威廉斯B6为例,现蕾70天时,香蕉果皮的平均厚度下降1毫米左右,接近最薄时厚度。
另外香蕉的生长位置不同香蕉果皮的厚度也不同,中间位置的香蕉果皮比左右两边香蕉果皮厚度薄2毫米左右。
种植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还发现,套袋会增加香蕉果皮的厚度,研究表明套袋香蕉比不套袋的平均果皮厚度高3毫米左右。
香蕉是后熟水果,采收后,果皮在10——25天的时间开始软化变黄,单宁含量逐步下降。

聊完香蕉皮再说糖分变化,事实上在香蕉的生长过程中,淀粉含量一直在增长,蔗糖、葡萄糖、果糖等含量一直在下降。
采收后,果实中淀粉含量开始下降,蔗糖、葡萄糖、果糖含量开始增加,大多数香蕉品种到采收20——25天后,糖分含量达到峰值。
现在总结一下,适时采收不套袋的香蕉,至少放置20——25天后,取中间位置的香蕉,你就得到了“带皮吃的香蕉”的平替。(以上有关数据均有科研依据)

我国是香蕉生产和食用大国,比起只能把香蕉种在设施大棚里的日本,我国广西、广东、海南、云南、福建等南方省份,到处有着一望无际的香蕉林。
确实,我国鲜食香蕉的香蕉皮大部分被丢进了垃圾桶,少部分成了各种“生活小妙招”的主角,我就不介绍了。
要知道,大部分香蕉品种的香蕉皮占香蕉总质量的30%——40%,香蕉皮中还含有大量的糖、果胶、粗纤维、粗蛋白以及钙、镁、铁、锌等中微量元素。

其实也不可惜,试想一下,鲜食香蕉如何回收?回收了又怎样利用?利用了经济效益够利用成本吗?
不过,咱们还是把部分香蕉皮利用上了,鲜食香蕉难利用,加工用香蕉的香蕉皮可是要量有量,要规模有规模,利用成本较低。

最后,大家认为“带皮吃的香蕉”未来会有市场吗?有市场的话,我可让果农挑出来卖了。